感受温总理的“痛定思痛”
|
作者:王廷连
发布日期:2010-3-27 来源: |
3月25日, 新华网全文发表了温家宝总理3月20日在云南考察旱情和抗旱工作时的讲话---“坚决打好抗旱救灾这场硬仗”。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3月25日人民网)
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总理的“痛定思痛”,一方面是对灾区群众的深刻体察,用他的话说,这次旱灾,灾区的农民有切肤之痛,他们的感受最深。另一方面是对旱区群众眼前饮水困难的忧心和焦虑。
事实上,正是这种忧心和焦虑,才让我们看到,考察中,温总理走进麦田,蹲下身子,拔起一棵大麦察看。由于持续8个月的干旱,大麦只长了不到一尺高,麦穗干瘪。他又抓起地里的土块,用手掰了掰,基本没有水分。温家宝眉头紧锁,神情凝重。也是这种忧心和焦虑,才让我们听到,讲话中,总理说,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在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个群众没有水喝。
除外,总理的痛定思痛更有着深层次的忧心和焦虑,那就是他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善,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的忧心和焦虑。正如总理所讲的那样,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
总理的这些话,是沉重的,也是有力的。从沉重来说,总理的痛定思痛让我们想到,在我国50%的耕地还是靠天吃饭的情况下,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也是对党和政府的严峻考验;从有力来说,总理的痛定思痛,更为我们坚决打好抗旱救灾这场硬仗,明确了主攻方向。因为硬仗之硬就在于任务之硬,如果说灾区的旱情和群众的饮水困难会随着抗旱救灾力度的加大和雨季的来临而得到缓解的话,那么,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灾区、乃至全国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解决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的矛盾,却是一场真正的硬仗。
打好这场硬仗,需要从长计议,也需要举全国和全民之力。除了国家投资加强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外,还要重视调动农民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加快兴建集雨水窖、泵站提水、集中供水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建设小山塘、小电灌站等“五小水利”工程等。在这方面,五六十年代国家在全民兴修水利方面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此,要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抓住当前抗旱救灾激发了农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利时机,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水利设施,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亿万农民的就业问题、增收问题,实现“农业损失非农补”的目标,又能为我们坚决打好抗旱救灾这场硬仗奠定群众基础。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说,笔者感到,温总理的“痛定思痛”,又不仅仅是忧心和焦虑的问题,而且更是一种启发、一种激励,一种鞭策。用温总理的话说,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今年“三农”工作和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性,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麻痹,不懈怠,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真正负起责任,落实好抗旱救灾责任制。进一步动员和行动起来,坚决打好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努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