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知或遇到公共场所有突发暴力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报警,并配合警察,请专业人员来制止、处理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无重要事情,少去或不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因为人流量大的地方是各种事件最容易发生的地点;
不去或少去人员集中的场所。人员集中场所,是公共场所暴力事件发生伤害性最大的地方,伤害手法往往比较专业,比较残忍;
见义勇为,量力而行。智慧之勇永远高于肌体之勇,所以务必量力而行;
面对突发事件,不要围观。我们多年来养成的从众及看热闹的不良习惯很不好。在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实施者多是以暴力威胁公共安全为手段,制造社会影响,现场很有可能伴随有爆炸、释放有毒化学气体等情况。所以一旦有突发公共事件时,一定远离,为警务人员开展营救减少干扰;
如果正处在公共场所暴力事件当中无法逃避时,找大型器物遮掩自己,及时卧倒。一旦有爆炸、有毒气体释放等情况发生时,根据其特性,可以最低限度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切勿激怒暴力事件实施者;
心里不要产生惧怕感,尽量稳定情绪,观察现场情况,为配合警察、救己、救他人做好准备。一旦现场被控制或时机成熟,迅速撤走、远离现场;
经历事件后,禁忌传播,因为宣扬、炫耀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及伤害;
树立自信,成为生活强者。常言讲“宝剑锋从磨砺出”,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的摔打中成熟起来的。想成为生活的强者还是弱者,要看自己的选择。
对话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教授 王大伟
《法制日报》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单玉晓
对话动机
近期在公共场所发生的几起突发事件引发社会思考,在遇到突发危险时我们究竟该如何自救互助?
根据媒体报道情况显示,我国民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自保能力较为薄弱。一些人惊慌失措,缺乏逃生技巧,容易造成踩踏事件等次生伤害。此外,我们多年来养成的从众及围观看热闹的不良习惯,不仅给自身造成极大威胁,也给警方开展营救带来了困扰。
突发事件一般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必须采取非常方法来处理。突发事件来临时,自救能力的缺乏是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自救自保常识、增强自救互助意识相当重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平安童谣》、《公民安全防范手册》等。本报记者就民众如何提升自救互助意识和能力,与王大伟教授展开了对话。
记者: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近期发生的几起事件看,在公共场所遭遇突发事件,普通民众似乎并没有太多关于自保自救的概念。
王大伟:在公共场所遇到突发事件,首先存在一个如何评估的问题,“黄金标准”就是事件当中是否有人员死亡,这是判断突发事件救助情况的重要指标。
比如最近发生的韩国沉船事件,有很多孩子死亡,从这一点来讲,这次事件的救助就是不成功的。正面的例子是,英国曾经发生过地铁连环爆炸案,确有死伤,但在这两起事件中几乎没有发生“次生灾害”,也就是几乎没有出现踩踏现象。英国平时有大量的自警、自助的演习,所以伦敦市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按照演习的步骤来进行,比如互相包扎伤口,相互搀扶走出地铁,他们知道会有救护车来实施救助。
记者: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我国民众自救互助的意识还比较缺乏。这两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王大伟: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例子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比如说,我们应该教给民众自警、自救、自助的知识,并且培养防范意识,在面对地震、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时都可以用,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应该学习这些知识。
记者:普通老百姓每天要上班、要上学、要出去买菜,不可避免要和外界接触。我觉得草木皆兵大可不必,但我们还是要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你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王大伟:具体来说,当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正在进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两类人的自救问题。一类是老人、妇女、儿童,在面对大的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逃生。而警察、军人、公务人员就不能以逃生为主,而应以救助为主。作为一名警察、军人,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如果先逃生,就是不作为,甚至是玩忽职守。
从事件的角度讲,当突发事件稍微停顿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加强救助。具体来讲,就是互相包扎,把尽可能多的伤员送到医院,这些救助的方法都应该教给民众。
记者:你能否结合具体的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类型,谈一下民众自救问题?
王大伟:火灾、地震是比较常见的突发事件。对于火灾来讲,有一个逃生口诀:“火灾来了拔腿跑,弯腰捂嘴往下逃,逃跑不能坐电梯,困住挥手大声叫。”这四句话基本就把火灾的问题解决了:第一句话就是讲火灾来了一定要跑,如果不立即跑,而是站在那里大呼小叫,这肯定是要遇难的;第二句是讲要弯腰,因为火是往上走的。捂嘴是为了防止被火呛住,十个人火灾遇难,七个人是被呛死的;第四句是说如果被困住了就要大声呼叫,争取得到救援。
对于地震,也有这样的说法:“地震只有十几秒,平房拔腿向外跑。楼房藏在小房间,厕所厨房桌子角。暖气木床衣柜边,近水远火很重要。”因为地震只有十几秒钟,所以住楼房的可能来不及跑,而住平房的应该赶快跑。
记者:正如你所说,尽量躲在有水的地方,远离煤气等容易产生火的物质,是为了防止出现“次生灾害”。
王大伟:的确是这样的。
还有就是爆炸事件,英国专门设计了一套对付公共场所爆炸事件的方法。例如在伦敦的机场,有个红色的醒目标语,上面写着:“如果你发现陌生包裹,不要触摸,保持镇静,赶快离开。”可能过去我们会觉得陌生包裹不会存有炸弹,但是英国在这方面是有经验的,所以他们总结了这样的几句话来提醒民众提高警惕。
记者:除了灾害本身的伤害之外,在人群众多的地方,突发事件可能会带来踩踏问题,你认为应如何避免?
王大伟:踩踏事件往往会伴随突发事件产生,要避免这个问题需要平时多做演练。我们平时应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一旦产生突发事件,不要裹挟到主流人群中去,如果到主流人群中去,就容易出现踩踏。大的节假日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还有避免在出现突发事件后挤在楼道、门口、过街天桥以及一些狭小的通道里。突发事件有许多种,每一种都要找到具体措施,然后把这些具体措施教给大人和孩子们。
记者: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教给民众救助的方法呢?
王大伟:有很多方式。比如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课程,还有警察、红十字会等可以组织初级的救生演练,人民警察也可以到学校、单位里去传授逃生的经验,让老百姓都了解这些常识。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针对各种公共场所突发事件进行的各类演习。在你看来,这类演习在帮助民众提高自保自救能力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王大伟:应该说,演习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就像英国公民能够在发生地铁爆炸案时从容地互相包扎,扶老携幼,有秩序地走出地铁,正是他们在许多次演习后不断纠正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儿童安全宣言,其中提到遇到突发事件时,儿童的逃生是可以打破规则的,但这一条并不是盲目鼓励大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打破规则逃生。这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里也明文规定要先救助未成年人。这就说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先跑的不是成人,而应该是未成年人。
记者:从你多年的研究情况看,我国民众应对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在哪些方面仍是薄弱的,需要进一步提升?
王大伟:专门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在严惩犯罪的同时,公民的应对能力也应提高。以前会觉得突发事件离我们很遥远,但现在我们知道需要对突发事件进行演练和教育。教育部就规定中小学每学期要组织演练,这说明我们也认识到了演习的重要性,我想我国会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民众的自我防护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